解析与应用,DB14/T 2742-2023 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
《DB14/T 2742-2023 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详细解读了新规程,分析了其在高粱丸粒化生产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高粱丸粒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丸粒化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处理手段,在我国高粱种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推动高粱丸粒化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DB14/T 2742-2023《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高粱种植中的应用价值。
DB14/T 2742-2023 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14/T 2742-2023《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农村部颁布的行业规范,旨在规范高粱丸粒化生产流程,提升高粱品质,推动高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规程涵盖了原料选择、丸粒化加工、质量检验、包装、储存等关键环节。
规程解读
原料选择
规程强调,应选用优质高粱作为原料,要求纯度达到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0%,且无病虫害。
丸粒化设备
规程对丸粒化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结构合理、运转平稳、丸粒化效果优良、无污染等。
加工工艺
规程详细规定了加工工艺,包括原料处理、丸粒化、冷却、干燥、筛选、包装等环节。
质量标准
规程对高粱丸粒化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包括外观、净度、发芽率、活力等指标。
检验方法
规程明确了检验方法,包括外观、净度测定、发芽率测定、活力测定等。
规程应用探讨
提高质量
通过丸粒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高粱的纯度、发芽率和活力,进而提升产量和品质。
促进播种均匀
丸粒化技术在播种过程中能减少散落,提高播种均匀度,有利于田间管理。
减少病虫害
丸粒化处理可降低携带病虫害的风险,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适应机械化播种
丸粒化技术便于机械化播种,提高播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扩大种植面积
通过提高质量和播种均匀度,有利于扩大高粱种植面积,促进产业发展。
DB14/T 2742-2023《高粱丸粒化生产技术规程》的颁布,为我国高粱丸粒化生产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高粱质量,推动高粱产业健康发展,加强规程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规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