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802.3-2018 渔业生态养殖规范工厂化养殖解析
《DB45/T 1802.3-2018 渔业生态养殖规范详解,工厂化养殖篇》详细阐述了工厂化养殖的生态养殖规范,包括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旨在提高渔业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的迅猛发展,渔业养殖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提升,为了显著提升渔业养殖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我国正式颁布了《DB45/T 1802.3-2018 渔业生态养殖规范》,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范中的第三部分——工厂化养殖,旨在为我国渔业养殖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DB45/T 1802.3-2018 渔业生态养殖规范》是我国渔业养殖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核心目标是引导养殖企业走向生态养殖之路,全面提升养殖效益,该规范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针对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养殖,本文将着重介绍工厂化养殖的相关内容。
工厂化养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工厂化养殖是指在人工精心调控的环境条件下,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对鱼类、虾类、贝类等水产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养殖的新型养殖模式。
特点
- 高密度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环境,提升单位水体养殖密度,实现高产量的目标。
- 自动化控制: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自动化管理,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 循环水养殖:采用循环水系统,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 生态环保:通过优化养殖工艺,降低养殖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工厂化养殖规范的主要内容
养殖场建设
- 选址:养殖场应选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地点。
-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水质监测设备等。
- 养殖池设计:养殖池应满足养殖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包括适宜的水深、面积、形状等。
养殖技术
- 种苗选择:选择优质、健康、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种苗。
-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 饲料投喂:采用优质饲料,科学搭配营养,确保养殖水产品健康生长。
- 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养殖水产品的生长需求。
疾病防控
- 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对养殖水产品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 病害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产品,发现病害及时处理。
- 消毒杀菌:定期对养殖设施、水体进行消毒杀菌,防止病害传播。
环境保护
- 废水处理: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
- 废弃物处理:对养殖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 节能减排:采用节能设备,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DB45/T 1802.3-2018 渔业生态养殖规范》第三部分:工厂化养殖,为我国渔业养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指导,遵循该规范,企业不仅能够实现生态养殖,还能提升养殖效益,助力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渔业养殖企业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范,为我国渔业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