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赤芍栽培技术规程,新标准助力中药材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DB62/T 4673-2023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作为提升中药材品质与产量的新标准,详细解读了赤芍栽培的关键技术,旨在通过规范种植流程,提高赤芍的产量和质量,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赤芍,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显著,市场需求旺盛,为了规范赤芍的栽培技术,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2023年,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局正式发布了《赤芍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673-202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673-2023)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旨在规范赤芍的栽培技术,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该规程对赤芍的种植区域、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规程的主要内容
种植区域
赤芍适宜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丘陵地带种植,土壤要求排水良好,pH值在5.5-7.5之间。
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赤芍品种,我国常见的赤芍品种有赤芍、白芍、野赤芍等。
播种技术
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量为每亩1-1.5公斤,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 施肥:赤芍生长期间,需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长情况而定。
- 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与赤芍争夺养分。
病虫害防治
- 病害:赤芍易感染根腐病、叶斑病等,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喷洒农药。
- 虫害:赤芍易受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侵害,防治方法: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合理用药,避免农药残留。
采收加工
赤芍一般在种植后3-4年采收,采收时,选择晴天,将植株连根挖起,去除杂质,晒干或烘干。
规程的应用与意义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提高赤芍栽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规范栽培技术,提高中药材品质:通过规程的实施,使赤芍栽培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 保障中药材供应,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中药材需求的增加,规范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产量,保障中药材供应。
- 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有助于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与实施,对提高中药材品质、保障中药材供应、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规程要求,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