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682-2017,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农业生产的坚实防线
《DB35/T 1682-2017 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规范作物疫病防控技术,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业产出。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作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疫病的发生与扩散,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我国在2017年正式发布了《DB35/T 1682-2017 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这一规范,深入探讨其在农作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与深远意义。
《DB35/T 1682-2017 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旨在规范农作物疫病防控技术,提升农作物疫病防控的整体水平,该规范全面覆盖了农作物疫病防控的各个环节,包括疫病监测、疫病预警、疫病防治以及疫病效果评价等。
疫病监测
规范强调,各级部门需建立健全农作物疫病监测体系,强化对疫病的监测与调查,具体措施包括:
- 监测点设置:根据农作物种植面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疫病监测点。
- 监测方法:综合运用调查、田间取样、实验室检测等多种手段,对农作物疫病进行全方位监测。
- 疫病报告:确保疫病监测信息的及时上报,保障信息畅通。
疫病预警
规范要求,各级部门应构建完善的农作物疫病预警体系,对疫病发生进行预警,具体内容包括:
- 预警指标:依据农作物疫病的发生规律,确立预警指标,如温度、湿度、病虫害发生程度等。
- 预警等级:根据预警指标,将农作物疫病发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
- 预警发布:及时发布农作物疫病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疫病防治
规范提出,各级部门需加强对农作物疫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以下措施:
-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间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 物理防治:运用物理方法,如诱杀、隔离、清除病源等,进行疫病防治。
-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天敌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农作物疫病的发生率。
-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疫病的发生。
疫病效果评价
规范要求,各级部门需对农作物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
- 评价方法:采用调查、田间取样、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农作物疫病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 评价标准:根据农作物疫病防治效果,确定评价等级,如良好、较好、一般等。
规范意义
《DB35/T 1682-2017 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农作物疫病防控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 提升农作物疫病防控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降低农作物疫病发生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DB35/T 1682-2017 作物疫病防控技术规范》为我国农作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切实加强农作物疫病防控工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