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678-2017 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
《DB35/T 1678-2017 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畜禽粪污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床处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本文解读了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及运行维护等,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粪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制定了《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DB35/T 1678-2017),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技术手段,实现畜禽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概述
DB35/T 1678-2017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的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的定义、设计、施工、运行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为畜禽粪污处理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指导。
规范的主要内容
定义
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是指在特定发酵床上,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畜禽粪污进行分解,实现其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技术。
设计要求
- 发酵床设计需综合考虑畜禽种类、数量、发酵床面积等因素,确保其满足处理需求。
- 发酵床应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发酵床应设置适宜的温湿度,以促进微生物的发酵活动。
施工要求
- 发酵床材料应选用有机质含量高、透气性好的材料,如锯末、稻壳等。
- 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发酵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运行要求
- 运行过程中,定期监测发酵床的温湿度、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确保发酵效果。
- 根据发酵床的运行情况,适时调整运行参数,如翻抛、加料等。
维护要求
- 定期清理发酵床,清除残留的粪便和杂草等。
- 保持发酵床的清洁卫生,防止蚊虫滋生。
监测要求
- 对发酵床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处理效果。
- 定期对处理后的畜禽粪污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排放标准。
规范的应用意义
提高畜禽粪污处理效果
DB35/T 1678-2017规范为畜禽粪污处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处理效果,实现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保障环境安全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降低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规范的处理技术,畜禽粪污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规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效益,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5/T 1678-2017《畜禽粪污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为畜禽粪污处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对于提高处理效果、保障环境安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不断优化处理技术,为我国畜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