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本文对DB36/T 1773-2023《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技术规范》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文章详细分析了规范的内容、实施意义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旨在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愈发受到关注,为确保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质量检验检疫局发布了《DB36/T 1773-2023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中的实际应用。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6/T 1773-2023 规范概述

《DB36/T 1773-2023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的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的基本条件、保种技术要求以及保种效果评价等内容,旨在为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规范解读

保种场基本条件

规范要求保种场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拥有合法的养殖用地和设施,并符合国家在环保、防疫等方面的要求;
  2. 拥有稳定的猪源供应,确保保种猪的来源纯正;
  3. 拥有专业的保种技术人员,并具备丰富的保种经验;
  4. 建立完善的保种管理制度,确保保种工作的规范实施。

保种技术要求

规范对保种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选择优良的保种猪群,确保遗传资源的纯正性;
  2. 采用科学的配种方式,提高繁殖率;
  3. 加强疫病防控,确保猪群健康;
  4. 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防止近亲繁殖;
  5. 定期进行遗传资源评估,确保保种效果。

保种效果评价

规范明确了保种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包括:

  1. 遗传多样性指数: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评价保种猪群的遗传多样性;
  2. 繁殖性能:通过繁殖性能评价保种猪群的繁殖能力;
  3. 肉质性能:通过肉质性能评价保种猪群的生产性能。

规范应用探讨

提高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意识

《DB36/T 1773-2023》规范的发布,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的认识,推动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

促进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产业发展

规范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地方猪遗传资源安全

通过规范化的保种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安全,防止遗传资源的流失和退化。

提升地方猪遗传资源利用价值

规范化的保种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

《DB36/T 1773-2023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技术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规范要求,共同推动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