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817-2013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4
本文深入解析了《DB43/T 817-2013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富硒小麦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旨在提高富硒小麦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富硒小麦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我国首个针对富硒小麦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DB43/T 817-2013)应运而生,对规范富硒小麦的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我国富硒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DB43/T 817-2013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DB43/T 817-2013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2,技术规程,产品品质,第1张

《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程对富硒小麦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提升富硒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产地环境

富硒小麦的生产应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2%,硒含量控制在0.2-0.4mg/kg之间,并符合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品种选择

富硒小麦生产应选择适宜当地种植、具有富硒特性的品种,在品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抗病性: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2. 产量:选择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3. 品质:选择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的品种,提升产品品质。

处理

  1. 选择优质种子:应来自正规渠道,确保质量。
  2. 浸种: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12小时,提高发芽率。
  3. 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防治带菌。

播种

  1. 播种时间:富硒小麦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以秋季为宜。
  2.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
  3.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确保发芽。

田间管理

  1. 施肥:富硒小麦生产应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确保土壤肥力。
  2.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3. 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4. 植株调整:根据品种特性和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植株调整。

病虫害防治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
  2.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3. 严格执行农药使用规定: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剂量和频率,防止农药残留。

收获与储藏

  1. 收获时间:富硒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
  2. 储藏:富硒小麦收获后,应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处理,确保储藏品质。
  3. 储藏条件:富硒小麦储藏温度应控制在10-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富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富硒小麦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提高富硒小麦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富硒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以实现富硒小麦生产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