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386-2009 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本文对DB32/T 1386-2009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解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规程包括秸秆还田、旋耕抛秧等关键环节,旨在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该规程可显著提升稻作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稻作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秸秆还田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DB32/T 1386-2009《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作为一项关键的农业技术标准,对于提升稻米产量、优化土壤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DB32/T 1386-2009 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研究,DB32/T 1386-2009 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研究,2,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DB32/T 1386-2009规程概述

DB32/T 1386-2009规程由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机构联合编制,旨在规范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的生产技术,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南方稻区,旨在通过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的生产,实现稻米产量的提升、土壤质量的改善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技术路线

DB32/T 1386-2009规程提出了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秸秆处理:将麦秸秆粉碎至10-15厘米长度,便于旋耕还田。
  2. 旋耕还田:使用旋耕机进行旋耕,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深度控制在15-20厘米。
  3. 播种:采用抛秧机进行播种,播种量依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
  4.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稻种。
  2. 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
  3. 播种量:依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
  4. 秧田管理:秧田保持湿润,适时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稻种需肥量等因素,合理施肥,一般底肥施用复合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磷、钾肥。
  2. 灌水: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适时灌水,移栽后保持浅水层,分蘖期保持湿润,拔节期保持深水层,抽穗期保持湿润,成熟期保持湿润。
  3. 除草:采用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田间无杂草。
  4.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规程应用探讨

提高稻米产量

DB32/T 1386-2009规程通过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水稻生长,抛秧技术有利于水稻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升稻米产量。

改善土壤质量

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秸秆还田还能优化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2/T 1386-2009规程的实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稻米产量和土壤质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2/T 1386-2009《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抛秧稻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技术标准,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该技术,以提升稻米产量、优化土壤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