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825-2005 蚕豆出口生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施策略

团体标准 602
《DB32/T 825-2005 出口蚕豆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蚕豆出口生产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流程,该规程详细介绍了蚕豆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高蚕豆产量和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通过解读与应用该规程,有助于蚕豆种植者提升生产技能,促进蚕豆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国际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蚕豆作为一项关键的出口农产品,其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制定的《出口蚕豆生产技术规程》(DB32/T 825-2005)便是针对这一需求,旨在规范化、科学化蚕豆生产流程,确保出口蚕豆的品质与安全。

DB32/T 825-2005 蚕豆出口生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施策略,DB32/T 825-2005 蚕豆出口生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施策略,2,食品安全,技术规程,第1张

《出口蚕豆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32/T 825-2005《出口蚕豆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旨在规范出口蚕豆的生产流程,提升蚕豆品质与产量,确保出口蚕豆的食品安全,该规程全面覆盖了蚕豆的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加工等关键环节,为出口蚕豆生产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导。

规程的主要内容

  1. 选种:选择抗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蚕豆品种,品种纯度需达到95%以上。
  2. 播种: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采用条播或穴播,播种深度为3-5厘米,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3.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结合有机肥与化肥,确保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平衡,适时灌溉,防止旱涝灾害。
  4.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
  5. 收获:当蚕豆豆荚变黄、豆粒饱满时,及时收获并晾晒,防止霉变。
  6. 加工:出口蚕豆加工需符合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豆粒品质。

规程的实际应用

  1. 提升产量与品质:严格执行规程,选用优质品种,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可有效提升蚕豆产量与品质。
  2. 保障食品安全:规程明确了出口蚕豆的生产、加工过程,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
  3. 增强产业竞争力:规范生产技术,提升蚕豆品质,有助于提升我国蚕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详细解读与应用

选种环节

  • 收集品种: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了解不同蚕豆品种的优缺点。
  • 田间试验:在不同地区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品种的适应性、产量和品质。
  • 选择优质品种: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符合出口要求的优质蚕豆品种。

播种环节

  • 土壤准备: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清除杂草,确保土壤肥沃。
  • 播种:按照规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播种量,进行条播或穴播。
  • 播种后管理:播种后及时覆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发芽。

田间管理环节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 灌溉: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综合运用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

收获环节

  • 观察豆荚变化:定期观察蚕豆豆荚颜色,判断是否达到收获标准。
  • 收获:当豆荚变黄、豆粒饱满时,及时收获。
  • 晾晒:收获后尽快晾晒,防止霉变。

加工环节

  • 清洗:将收获的蚕豆进行清洗,去除杂质。
  • 分级:根据豆粒、色泽等指标,对蚕豆进行分级。
  • 加工:按照国家标准,对蚕豆进行加工,确保豆粒品质。

DB32/T 825-2005《出口蚕豆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出口蚕豆生产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对提升蚕豆产量、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执行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我国出口蚕豆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