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引领虾业绿色发展新标杆
《DB21/T 3570-2022 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为虾业绿色发展制定新标准,旨在提高养虾水处理技术,促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虾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品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常常伴随着水体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虾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虾业绿色发展,提升养殖效益,我国最新发布了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其在虾业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旨在规范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提升养殖水环境质量,确保虾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该规程详细阐述了循环水养虾水处理的技术要求、设备选型、操作流程、监测指标等,为虾类养殖企业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水处理技术指导。
技术要求
规程对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 水质要求:循环水养虾水质应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确保虾类养殖水环境安全。
- 设备选型:循环水处理设备应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如生物过滤、物理过滤、化学处理等。
- 操作流程:循环水处理操作流程应包括进水、过滤、消毒、曝气、循环等环节,确保水环境稳定。
设备选型
规程对循环水处理设备选型提出了以下要求:
- 生物过滤设备:选用生物膜过滤、生物等设备,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 物理过滤设备:选用微孔滤网、砂滤池等设备,去除悬浮物、有机物等。
- 化学处理设备:选用臭氧、紫外线等设备,对水质进行消毒处理。
操作流程
规程对循环水处理操作流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 进水:进水应符合水质要求,确保养殖水环境稳定。
- 过滤:通过生物过滤、物理过滤等设备,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
- 消毒:采用臭氧、紫外线等设备对水质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
- 曝气:通过曝气设备增加水中溶解氧,提高虾类生长速度。
- 循环:将处理后的水循环回养殖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监测指标
规程对循环水处理监测指标提出了以下要求:
- 水质指标:溶解氧、氨氮、亚盐氮、重金属离子等。
- 生物指标:病原微生物、浮游生物等。
- 设备运行指标:设备运行时间、能耗等。
规程实施意义
-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实施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可以优化养殖水环境,提高虾类生长速度,降低饲料消耗,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 推动虾业绿色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水体污染,降低资源浪费,推动虾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 保障虾类养殖水环境安全:规程明确了水质要求、设备选型、操作流程等,有助于保障虾类养殖水环境安全,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DB21/T 3570-2022《循环水养虾水处理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虾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虾类养殖过程中,养殖企业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程,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为我国虾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