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麻产业品质与效益的DB51/T 1640-2013 天产技术规程
《DB51/T 1640-2013 天产技术规程》旨在规范种植,提升麻产业品质与效益,该规程为麻类作物种植提供标准化流程,确保麻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天麻作为一项重要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天麻的生产技术,提升天麻产业的品质与效益,我国正式颁布了《DB51/T 1640-2013 天麻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天麻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51/T 1640-2013 天麻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天麻生产的技术规程,自2013年发布实施以来,它旨在规范天麻的生产流程,提升天麻的品质与产量,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推动天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程的主要内容
天麻种植区域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天麻种植区域应选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土壤pH值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超过1%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应避免靠近工业污染源,确保空气质量优良。
选择与处理
规程要求选用优质、无病虫害的天麻,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具体操作是将天麻浸泡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种植时间与方法
天麻的种植时间通常在春季和秋季,具体为3月至5月以及9月至11月,种植方法包括人工种植和机械种植,人工种植时,需挖深20-30厘米的种植穴,每穴播种2-3粒;机械种植则需按照规程要求调整播种机,确保播种均匀。
土壤管理
在天麻种植过程中,土壤管理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等,以保持土壤肥沃、疏松,减少杂草生长,防止土壤积水。
病虫害防治
天麻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收获与加工
天麻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种植后2-3年,收获时,需将天麻连同周围土壤一同挖出,去除杂质后洗净,并进行切片、烘干、灭菌等加工处理。
规程实施与效果
《DB51/T 1640-2013 天麻生产技术规程》实施以来,天麻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显著提升,据调查,实施该规程的地区,天麻产量比未实施规程的地区提高了20%以上,品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DB51/T 1640-2013 天麻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天麻产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指导,对于提升天麻品质、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推动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广大天麻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为我国天麻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