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716-2023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DB61/T 1716-2023 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深入解析了最新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点和挑战,旨在提高实验室污染控制水平,确保实验安全与环保。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实验室在科研、教学、生产等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实验室进行各类实验活动时,往往会产生众多潜在危险,若这些危险未得到妥善处理,将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规范实验室危险品的管理,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DB61/T 1716-2023 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DB61/T 1716-2023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DB61/T 1716-2023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规范》是我国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实验室对危险品进行有效管理,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该规范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适用于各类实验室的危险污染控制。

《规范》主要内容

定义与分类

《规范》对实验室危险品进行了明确定义,并依据其危害性质和特性,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感染性:包括血液、体液、组织、排泄物等。
  2. 化学性:包括酸、碱、盐、有机溶剂、重金属等。
  3. 放射性: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素等。
  4. 其他危险品:包括实验动物、废弃实验器材等。

收集与储存

《规范》要求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危险品收集容器,并按照种类进行分类收集,收集容器应具备防渗、防漏、防雨、防尘等功能,实验室应设立危险品储存场所,储存场所需满足以下要求:

  1. 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积聚。
  2. 防潮、防霉、防鼠、防虫。
  3. 储存场所面积应满足实际需求。

处理与处置

《规范》规定了实验室危险品处理与处置的原则,包括:

  1. 优先采用无害化处理技术。
  2. 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技术。
  3. 禁止将危险品排入环境。

实验室应根据危险品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如:

  1. 感染性:采用高温高压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
  2. 化学性:采用中和、固化、稳定化等方法。
  3. 放射性:采用放射性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监测与记录

《规范》要求实验室应建立危险品监测与记录制度,对产生、收集、处理、处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监测内容包括:

  1. 产生量、种类、来源。
  2. 收集、储存、处理、处置情况。
  3. 监测数据、结果。

《规范》在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提高实验室环保意识

《规范》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环保意识,使大家认识到危险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规范实验室危险管理

《规范》为实验室危险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实验室建立健全危险管理制度,确保得到有效处理。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通过严格执行《规范》,实验室可以降低危险品对环境的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化利用

《规范》鼓励实验室采用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危险品的减量化、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B61/T 1716-2023 实验室危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对于规范实验室危险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规范》,切实加强危险污染控制工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