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003-2016标准指导下的H7N9流感荧光RT-PCR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3
本研究针对DB31/T 1003-2016标准,创新性地提出H7N9亚型流感荧光RT-PCR检测方法,有效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为H7N9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全球流感疫情频发的背景下,H7N9亚型流感作为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H7N9亚型流感的传播,我国在2016年发布了DB31/T 1003-2016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H7N9亚型流感的荧光RT-PCR检测方法,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标准下的检测流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与挑战。

DB31/T 1003-2016标准指导下的H7N9流感荧光RT-PCR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DB31/T 1003-2016标准指导下的H7N9流感荧光RT-PCR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2,创新,DB31,第1张

H7N9亚型流感自2013年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以其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荧光RT-PCR检测方法凭借其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简便的操作流程,已成为我国H7N9亚型流感检测的关键技术,DB31/T 1003-2016标准作为我国首个针对H7N9亚型流感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标准,对于提升我国H7N9亚型流感的检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DB31/T 1003-2016标准下的H7N9亚型流感荧光RT-PCR检测方法

样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DB31/T 1003-2016标准,H7N9亚型流感检测样本包括呼吸道标本、血液等,采集样本后,应立即置于低温环境保存,并在24小时内进行检测。

核酸提取

采用化学或磁珠法提取样本中的RNA,化学法操作简便,但提取效率相对较低;磁珠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操作较为复杂。

荧光RT-PCR检测

  1. 引物与探针设计:依据H7N9亚型流感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设计时应遵循避免与宿主序列相似的原则,确保检测的特异性。
  2. 反应体系:包括模板、引物、探针、dNTPs、逆转录酶、Taq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时间等,通常采用95℃预变性5分钟,进行40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5℃变性30秒、55℃退火30秒、72℃延伸30秒。

结果判定

根据荧光信号的变化,判断样本是否含有H7N9亚型流感,当荧光信号达到预设阈值时,判定为阳性;否则,判定为阴性。

创新与应用

创新点

  1. 优化引物和探针设计:针对H7N9亚型流感的序列,优化引物和探针设计,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2. 改进核酸提取方法:结合化学和磁珠法,提高核酸提取效率。
  3. 优化反应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反应体系,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应用

  1. 疫情监测:利用该方法对H7N9亚型流感进行实时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2.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利用该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疫苗研发:通过该方法研究H7N9亚型流感的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1. 加强变异监测:密切关注H7N9亚型流感的变异情况,及时更新检测方法。
  2. 提高检测灵敏度: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
  3. 推广应用:将DB31/T 1003-2016标准下的荧光RT-PCR检测方法推广应用至流感检测,提高我国流感的检测水平。

DB31/T 1003-2016标准下的H7N9亚型流感荧光RT-PCR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其创新性和实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该方法将为我国H7N9亚型流感的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标签: 2创新DB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