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872-2021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助力农业循环经济新篇章
《DB34/T 3872-2021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发布,旨在通过规范玉米秸秆黄贮技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秸秆作为关键的农业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DB34/T 3872-2021《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正式出台,为玉米秸秆的合理化处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对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背景
玉米秸秆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年产量巨大,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其中玉米秸秆黄贮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经济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处理方式。
DB34/T 3872-2021《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玉米秸秆黄贮的生产、加工和利用,涵盖各种玉米品种,包括普通玉米和杂交玉米等。
技术要求
- 原料要求:玉米秸秆需新鲜、无病虫害、无霉变,长度适中,便于操作。
- 黄贮设施要求:黄贮设施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氧气进入,确保黄贮效果。
- 黄贮过程要求:黄贮过程需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包括原料处理、添加菌剂、密封发酵等环节。
操作流程
- 原料准备:将玉米秸秆切割、打捆,以便于操作和黄贮。
- 添加菌剂:根据玉米秸秆的种类和黄贮要求,选择合适的菌剂,并按比例添加。
- 密封发酵:将添加菌剂的玉米秸秆放入黄贮设施,密封发酵,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 黄贮质量检验:黄贮过程结束后,对黄贮质量进行检验,包括色泽、质地、水分等指标。
利用方式
黄贮后的玉米秸秆可用于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多种用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意义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实现玉米秸秆的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通过玉米秸秆黄贮技术,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饲料、肥料等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因秸秆导致的粮食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DB34/T 3872-2021《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发布,为玉米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提高玉米秸秆黄贮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