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红芪生产技术规程发布,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DB62/T 1371-2013 陇南市红芪生产技术规程》旨在提升红芪产业质量,规范生产技术,促进陇南市红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红芪,亦称黄芪,是一种蕴含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根茎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多种功效,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日益受到重视,红芪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作为我国红芪的主要产地,陇南市为了推动红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特地制定了《陇南市红芪生产技术规程》(DB62/T 1371-2013),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的制定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规程制定背景
产业迅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红芪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红芪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
陇南市资源丰富,产业潜力巨大
陇南市位于黄土高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具备优越的红芪种植条件,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这些政策,陇南市决定制定红芪生产技术规程,提升红芪产品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红芪种植区域选择
规程明确了红芪种植的适宜区域,要求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种植。
红芪处理
规程对红芪的选择、处理、消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红芪的品质。
红芪播种技术
规程详细介绍了红芪播种的时间、密度、行距、株距等,以确保红芪植株整齐、生长良好。
红芪田间管理
规程对红芪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除草等田间管理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提高红芪产量和品质。
红芪采收与加工
规程明确了红芪的采收时间、方法、加工工艺等,确保红芪产品质量。
实施意义
提升红芪产品质量
通过实施规程,可以规范红芪生产过程,提高红芪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红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增加农民收入
红芪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保障中医药产业链安全
红芪作为中药材的重要原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产业链的安全,实施规程有助于保障中医药产业链安全。
《陇南市红芪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红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应携手努力,认真执行规程要求,共同提升红芪产品质量,推动红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