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03-2021深度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DB36/T 1503-2021)为我国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提供规范,规程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抗药性风险评估,有助于科学防治,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玉米草地贪夜蛾(Ostrinia nubilalis)已在我国玉米产区成为危害极大的害虫之一,这种害虫繁殖迅速、食性广泛、抗药性日益增强,对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我国制定了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03-2021深度解读与应用,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DB36/T 1503-2021深度解读与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第1张

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概述

DB36/T 1503-2021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的技术规程,旨在规范监测工作,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坚实依据,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在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读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是监测工作的基础,规程要求,采集时间应选择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播种期、拔节期、抽雄期等;采集地点包括玉米田、周边及相邻作物地;采集方法可采取人工采集、网捕、诱捕等多种方式。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监测工作的核心环节,规程规定,实验室检测需遵循以下步骤:样品处理、药效试验和结果判定,通过观察幼虫死亡情况,记录死亡时间,以判定草地贪夜蛾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

结果判定

根据规程,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结果判定应遵循以下标准:轻度抗药性(幼虫死亡率低于90%)、中度抗药性(幼虫死亡率在90%至95%之间)和重度抗药性(幼虫死亡率在95%以上)。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规程要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样本量、死亡率等,并分析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发展趋势,为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科学合理制定防治策略

通过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抗药状况,为科学合理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优化农药使用

了解草地贪夜蛾抗药状况,有助于优化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药产业发展

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有助于推动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提高农药产品质量,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为我国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标签: 创新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