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169-2016 标准菌株保存与使用规范,科研质量与安全保障手册
《DB51/T 2169-2016 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旨在规范科研操作,确保菌株保存与使用质量及安全,为科研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标准菌株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多个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DB51/T 2169-2016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的发布,为标准菌株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权威的规范与指导,本文将围绕标准菌株的保存、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准菌株的保存
保存环境
标准菌株的保存环境需满足以下条件:
- 温度:4℃为理想的保存温度,有助于延长菌株的存活期。
- 湿度:相对湿度宜控制在40%-70%,避免过高或过低。
- 无菌操作:保存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污染。
保存方法
- 冷冻保存:将菌株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分装于无菌冻存管中,置于液氮或-80℃冰箱保存。
- 石蜡油保存:将菌株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加入适量石蜡油,分装于无菌冻存管中,放入-20℃冰箱保存。
- 其他保存方法:将菌株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分装于无菌冻存管中,置于-80℃冰箱保存。
保存周期
标准菌株的保存周期一般为1-2年,在此期间,需定期进行菌株复苏、鉴定和复壮,以保证菌株的活力和纯度。
标准菌株的使用
使用前的准备
- 复苏:从保存环境中取出菌株,进行复苏操作,确保菌株的活力。
- 鉴定:对复苏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确认其符合标准菌株的要求。
- 复壮:对鉴定合格的菌株进行复壮,提高其繁殖速度和纯度。
使用方法
- 平板划线法:将菌株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划线,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
- 液体培养法:将菌株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液体培养,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测序等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
使用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 使用前,对菌株进行复苏、鉴定和复壮,确保菌株的活力和纯度。
- 合理使用菌株,避免过量使用。
标准菌株的质量控制
菌株鉴定
对标准菌株进行鉴定,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菌株纯度
对标准菌株进行纯度检测,确保其纯度达到要求,检测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PCR等。
菌株活力
对标准菌株进行活力检测,确保其活力达到要求,检测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等。
菌株保存
严格按照《DB51/T 2169-2016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进行菌株保存,确保菌株的活力和纯度。
《DB51/T 2169-2016标准菌株的保存与使用指南》为我国标准菌株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科研工作者应遵循指南要求,规范操作,确保科研质量与安全,为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