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规程2023解读,品质守护与匠心传承
《DB3702/T 25.1 2023 地理标志产品大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解读》旨在传承大村木耳制作工艺,确保产品品质,规程详细阐述了从选种、栽培到加工的各个环节,强调匠心独运,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的正宗性和高品质。
随着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日益丰富与繁荣,大村木耳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泛关注,为了规范大村木耳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大村木耳 第1部分:生产技术规程》(DB3702/T 25.1 -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为业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地理标志产品 大村木耳 第1部分: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大村木耳生产全流程的技术规范文件,详细规定了生产环境、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包装标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旨在确保大村木耳的品质与特色得到充分保障。
生产环境要求
大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位于我国某省某市某县,具体范围详见附录A,该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年均气温保持在15℃-20℃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mm-1500mm,空气湿度维持在60%-80%,土壤条件为酸性黄壤,pH值在4.5-5.5之间,有机质含量超过2%。
品种选择
大村木耳应选用当地传统优良品种,确保品种纯正,其子实体色泽黑亮,质地细腻,口感滑嫩,营养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栽培技术
菌种制备:选用健康、优质的菌种,进行菌种活化、纯化处理。
菌袋制作:采用木屑、玉米芯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作菌袋。
接种:将活化后的菌种均匀接种于菌袋中,控制接种量。
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置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发菌,发菌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出耳管理:当菌袋发菌至菌丝充分生长后,转入出耳管理阶段,出耳温度控制在15℃-18℃,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
采收加工
采收时间:大村木耳采收应在菌盖充分展开,子实体充分成熟的阶段。
采收方法:采用手工采摘,确保木耳完整无损。
加工方法:将采收的大村木耳进行清洗、分级、烘干、冷却、包装等加工环节。
包装标识
包装材料:采用食品级塑料袋或纸箱等包装材料。
包装上应标注大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生产地址、联系方式等。
《地理标志产品 大村木耳 第1部分: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对于规范大村木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大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村木耳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