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规程解析,开启绿色农业新纪元

团体标准 601
《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深入解析,引领绿色农业新篇章,规程详细阐述稻蛙共作模式,优化生态循环,提高产量与品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绿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稻蛙共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为稻蛙共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导,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旨在为广大农民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规程解析,开启绿色农业新纪元,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规程解析,开启绿色农业新纪元,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稻蛙共作的优势

稻蛙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青蛙养殖巧妙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模式,它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1. 提升产量:稻蛙共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同时青蛙养殖也为农民带来额外收入。
  2. 优化品质:稻蛙共作有助于提升水稻品质,减少农药残留,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
  3. 保护环境:稻蛙共作模式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丰富生物多样性:稻蛙共作有利于青蛙等生物的生存,提高生物多样性。

《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本规程涵盖了以下关键方面:

  1. 选址与规划:稻蛙共作应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合理规划水稻种植区、青蛙养殖区及生态保护区。
  2. 水稻种植技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采用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
  3. 青蛙养殖技术:选用优质青蛙苗种,合理配置养殖密度,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确保青蛙健康成长。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保护水资源。
  5.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产品采收与加工:按照规定时间采收水稻和青蛙,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意义

实施《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稻蛙共作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2. 促进农民增收:稻蛙共作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3. 保障食品安全:规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4.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稻蛙共作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稻蛙共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广大农民朋友应积极学习和应用该规程,共同推动稻蛙共作产业发展,为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