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DB62/T 2660-2016 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保障马铃薯品质与延长保鲜期
马铃薯,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粮食作物,其地位举足轻重,在马铃薯收获之后,如何高效贮藏,确保其品质并延长保鲜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国出台了《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DB62/T 2660-2016),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马铃薯贮藏提供有益参考。
《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概述
《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DB62/T 2660-2016)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马铃薯贮藏的省级地方标准,自2016年发布实施以来,为马铃薯贮藏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规范涵盖了马铃薯的收获、预处理、贮藏、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马铃薯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降低损耗。
马铃薯收获与预处理
收获时间
马铃薯应在适宜的成熟期进行收获,通常以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地下块茎充分成熟为佳。
收获方法
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要求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块茎。
预处理
收获后的马铃薯应尽快进行预处理,包括去杂、去病、去伤、去泥等,以提高贮藏品质。
马铃薯贮藏技术
贮藏场所
选择通风、干燥、避光、防鼠、防虫的场所进行贮藏。
贮藏设施
采用通风库、通风沟、通风垛等设施,确保空气流通,降低湿度。
贮藏温度
马铃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5℃,以减缓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
贮藏湿度
马铃薯贮藏湿度应控制在70%-85%,以防止块茎失水或霉变。
贮藏方法
可采用堆藏、沟藏、垛藏等方法,要求堆放整齐,通风良好。
贮藏期间管理
定期检查贮藏环境,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如通风、湿度过高、温度不适宜等。
马铃薯运输技术
运输工具
采用封闭式运输工具,如冷藏车、保温车等,确保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
运输时间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马铃薯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运输管理
运输过程中,注意保持运输工具的清洁,防止污染。
《马铃薯贮藏技术规范》(DB62/T 2660-2016)为我国马铃薯贮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马铃薯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降低损耗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该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贮藏技术,以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