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19.4-2023解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效果评价与风险管控实施策略

团体标准 601
《DB36/T 1819.4-2023》解读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强调效果评价关键要点,包括污染源控制、土壤修复和农产品安全,实施策略包括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治理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并有效管控风险,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DB36/T 1819.4-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 部分:效果评价》的正式发布,为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操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剖析其核心要点及实施策略。

DB36/T 1819.4-2023解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效果评价与风险管控实施策略,DB36/T 1819.4-2023解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效果评价与风险管控实施策略,2,2023,环境监测,第1张

DB36/T 1819.4-2023规程作为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效果评价的标准,其核心目标在于规范评价工作流程,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要点

  1. 评价对象:规程明确指出,评价对象涵盖所有受污染耕地,包括土壤污染耕地和地下水污染耕地,评价内容全面,涵盖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

  2. 评价方法:规程倡导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具体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

  3. 评价标准:规程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的效果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态环境标准和经济效益标准。

  4. 评价周期:规程规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的效果评价周期为一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施策略

  1.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需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监测体系,为效果评价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3. 严格执行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态环境标准和经济效益标准进行严格遵循,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强化技术支撑:加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5. 提升公众参与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评价工作。

  6. 加大政策支持:增加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为效果评价提供有力保障。

DB36/T 1819.4-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 部分:效果评价》的发布,为我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认真贯彻规程要求,携手共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标签: 22023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