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908-2016平菇栽培技术规程全面解读
《DB36/T 908-2016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详解》深入剖析了平菇栽培的标准流程,规程涵盖菌种选择、培养、接种、发菌、出菇等关键环节,详细介绍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要点,旨在提高平菇产量和质量,为平菇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
平菇,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在我国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确保平菇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提升产量与品质,我国特地制定了《平菇栽培技术规程》(DB36/T 908-2016),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广大平菇种植者深入了解并掌握关键的栽培技术。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平菇栽培的诸多技术要求,包括基本条件、菌种挑选、栽培环境、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加工等,以下是对规程核心内容的详细阐述。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详解
菌种选择
菌种是平菇栽培成功的关键,优质的菌种是提升平菇产量和品质的基石,规程明确指出,平菇菌种必须选用经国家或省级菌种质量检测机构认证的优良品种。
栽培设施
平菇的栽培设施主要包括栽培室、培养料存放区以及出菇室,规程强调,栽培室需保持清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应维持在15-25℃;培养料存放区应保持干燥、清洁,以防止杂菌滋生;出菇室同样需保持清洁、通风、透光,温度控制在8-15℃。
栽培方法
(1)制种:采用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三级制种法,母种制备时,需在无菌环境下接种优良菌种,培养成母种;原种制备则是在母种的基础上扩大培养;栽培种则是将原种进一步扩大培养制成。
(2)配料:平菇的培养料主要以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为主,并添加适量的氮、磷、钾肥料,规程要求,培养料的水分应控制在60%-65%之间。
(3)接种:将制备好的栽培种均匀接种于培养料上,接种量需根据菌种质量和培养料厚度来确定。
(4)发菌:接种后的培养料需在22-25℃的温度下发菌,通常需7-10天。
(5)出菇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期间,需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适时喷水,确保菇体清洁。
病虫害防治
平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菌丝病害和菇体病害,规程要求,防治病虫害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菌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化学防治等。
采收与加工
(1)采收:当菇体充分成熟,菌盖边缘开始内卷时,即可进行采收,采收时,要确保菇体完整,避免损伤。
(2)加工:采收后的平菇可以进行鲜销或加工,鲜销平菇需保持新鲜,避免污染;加工平菇则需进行清洗、去杂、切片等工序,以保证产品质量。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DB36/T 908-2016)为我国平菇栽培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广大平菇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规程,以提升平菇产量和品质,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