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14/T 1612标准解读,大豆胞囊线虫抗病植株移栽技术规程更新
新标准DB14/T 1612-2023《大豆胞囊线虫抗病植株移栽技术规程》发布,旨在规范大豆胞囊线虫抗病植株移栽技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大豆胞囊线虫病已逐渐演变为我国大豆产业的一大挑战,为了有效遏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爆发与扩散,提升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DB14/T 1612-2023《大豆胞囊线虫抗病植株移栽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大豆种植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规程背景
大豆胞囊线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大豆产量的土传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在我国大豆主产区广泛流行,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大豆产量可锐减50%以上,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农业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研究,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具有抗大豆胞囊线虫能力的大豆品种,DB14/T 1612-2023规程的出台,旨在规范大豆抗病植株的移栽技术,增强大豆的抗病能力,确保大豆生产的稳定发展。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大豆抗病植株的移栽,涵盖了大豆品种选择、移栽时间、移栽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
大豆品种选择
- 根据当地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
- 在品种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大豆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因素。
移栽时间
- 移栽时间应选择在大豆胞囊线虫发生较轻的时期,通常在大豆播种后30-40天进行。
- 避开大豆胞囊线虫繁殖高峰期,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移栽方法
- 移栽前,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翻、晒土,提高土壤通透性。
- 移栽时,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大豆抗病植株,确保移栽成活率。
- 移栽过程中,注意保持植株根完整,避免损伤。
田间管理
- 移栽后,及时浇透水,促进植株成活。
- 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大豆植株抗病性。
- 适时收获,降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风险。
规程实施与推广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大豆种植者对DB14/T 1612-2023规程的认识,确保规程得到有效实施。
强化技术指导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对大豆抗病植株移栽技术的指导,确保规程在田间得到正确应用。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大豆胞囊线虫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豆胞囊线虫发生动态,为规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抗病品种
加大抗大豆胞囊线虫大豆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大豆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DB14/T 1612-2023《大豆胞囊线虫抗病植株移栽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大豆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规范大豆抗病植株的移栽技术,提高大豆抗病性,有望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为我国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