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1
本规程解读了DB14/T 2883-2023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旨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黑色降解地膜,提高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规程详细阐述了地膜覆盖的选材、使用方法、覆盖时间及后期管理措施,对推动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了提升玉米产量,确保食品安全,以及减轻环境污染,我国正式发布了《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DB14/T 2883-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并探讨其在鲜食玉米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专业规程,该规程对鲜食玉米种植的选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鲜食玉米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规程解读

选地与整地

规程明确指出,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顺畅、土壤肥沃、pH值适宜的田块,在整地前,必须进行深翻,以确保土壤的疏松度,有利于玉米根系的良好发育。

播种

播种前,需选用优质鲜食玉米种子,并对其进行适当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以春末夏初为佳,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厘米,行距保持在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

施肥

施肥应遵循“有机与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的原则,播种前,每亩土地需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氮肥15-20公斤,磷肥10-15公斤,钾肥10-15公斤,生长期间,根据玉米的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适时进行追肥。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中至关重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收获

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的收获时间一般在授粉后25-30天,收获应在晴天进行,避免直射日光,以减少玉米粒的损失。

规程应用

提高产量

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玉米生长,黑色降解地膜覆盖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害发生,从而提升鲜食玉米的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

该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黑色降解地膜覆盖后的残膜可回收利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减少了残膜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鲜食玉米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鲜食玉米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规程的贯彻实施,我们有望实现鲜食玉米产量的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的减少,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应用该规程,以实现最佳的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