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赣)033-2024,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规范,助力影像质量提升与患者安全
《JJF(赣)033-2024 医用磁共振成像统校准规范》旨在通过严格规范校准流程,确保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精准度,从而提升医疗影像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疗影像技术领域的关键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医疗影像质量至关重要,为了确保MRI系统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规范》(JJF(赣)033-2024),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提升医疗影像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背景
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校准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提升影像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医疗机构对MRI系统的校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影像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患者诊断,为规范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校准工作,保障患者权益,我国制定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校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系统采购、安装、验收、运行等环节。
校准项目
本规范规定了以下校准项目:
- 磁场均匀性:测量系统内部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确保影像质量。
- 线圈匹配:测量线圈与主磁场的匹配程度,提高信噪比。
- 空间分辨率:测量系统在不同方向的分辨率,评估影像细节表现。
- 信噪比:测量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信噪比,确保影像清晰度。
- 图像均匀性:测量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图像均匀性,确保影像一致性。
- 动态范围:测量系统在不同亮度条件下的动态范围,确保影像层次感。
校准方法
本规范规定了以下校准方法:
- 校准:在系统运行状态下进行校准,包括磁场均匀性、线圈匹配、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等。
- 离线校准:在系统停机状态下进行校准,包括图像均匀性、动态范围等。
校准周期
本规范规定,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周期为每年一次,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
规范实施与监督
- 医疗机构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制度,明确校准责任人和校准流程。
- 医疗机构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校准人员,确保校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省级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规范落实。
《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规范》(JJF(赣)033-2024)的发布,为我国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校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该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医疗影像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推动我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