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盐法在GB/T 11914-1989标准中水质化学需氧量测定的应用研究
GB/T 11914-1989标准下的重盐法是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常用方法,本文探讨了该方法的应用,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就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提高水质化学需氧量测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作为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颁布了GB/T 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盐法》标准,该标准以其操作便捷、测量精度高、结果重现性优良等优势,在水质监测、污染源调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标准下重盐法在水质化学需氧量测定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盐法测定原理
重盐法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基本原理是在酸性环境中,重铬酸钾(K2Cr2O7)与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重铬酸钾被还原成三价铬离子(Cr3+),而自身则被还原成二价铬离子(Cr2+),通过测量反应前后重铬酸钾浓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
重盐法测定步骤
- 样品预处理:取适量水样,加入硫酸、硫酸银和硫酸汞,煮沸处理,以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无机物质。
- 定容:将预处理后的水样定容至规定体积。
- 消化:向定容后的水样中加入适量溶液,置于消化器中,在150-180℃的温度下消化2小时。
- 冷却:将消化后的水样冷却至室温。
- 滴定:向冷却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银溶液,直至溶液呈现灰绿色,记录所消耗的溶液体积。
- 计算COD:根据消耗的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出样品的化学需氧量。
重盐法应用探讨
- 标准适用范围:GB/T 11914-1989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等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测定。
- 标准优点:重盐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多种水质条件下的化学需氧量测定。
- 标准局限性:在测定过程中,部分无机物和难降解有机物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导致数值偏高,该方法对样品预处理的要求较高,且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 改进措施:
- 优化预处理方法:改进样品预处理流程,提升预处理效果。
- 使用高精度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实验设备,降低实验误差。
- 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外界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综合水质指标:结合其他水质指标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GB/T 11914-1989标准下的重盐法在我国水质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操作、提高仪器设备精度和加强实验规范,可以显著提升重盐法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