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3185-2023白芍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

国家标准 604
《GB/T 43185-2023白芍栽培技术规程》为白芍种植提供了一套规范流程,规程从种植地选择、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白芍产量和质量,本文解读了该规程的主要内容和应用,以期为白芍种植者提供参考。

在我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中,白芍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效深受医者和患者的青睐,它不仅能够养血调经、止汗敛阴、缓解疼痛,还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白芍的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为了规范白芍的栽培技术,提升其品质,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白芍栽培技术规程》(GB/T 43185-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旨在为白芍的种植者提供实用的参考。

GB/T 43185-2023白芍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GB/T 43185-2023白芍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2,技术规程,栽培技术,第1张

《白芍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白芍栽培技术规程》(GB/T 43185-2023)详细规定了白芍从栽培环境、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各个白芍种植区,旨在全面提升白芍的栽培技术水平,确保其品质达到国家标准。

栽培环境

土壤

白芍适宜在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土壤的pH值应保持在5.5-6.5之间。

气候

白芍偏好温暖湿润的气候,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但忌讳高温多湿的环境。

地理位置选择

白芍的种植区域应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光照条件良好的地方。

选种与播种

选种

选择无病虫害、无变异的优质白芍种苗。

播种

播种多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前,将种苗浸泡在水中,确保充分吸水,播种时,行距应保持在30-40厘米,株距20-25厘米。

田间管理

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干旱季节需适时浇水。

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化肥,播种后施足底肥,生长期间适时追肥。

中耕除草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土壤疏松。

搭架

白芍生长后期,为防止倒伏,需搭架支撑。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白芍易患根腐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疏松,及时清除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虫害

白芍易受蛴螬、地老虎等害虫侵害,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轮作、使用有机肥增强抗虫能力、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采收与加工

采收

白芍一般在种植后的第3-4年采收,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

加工

采收后,对白芍进行清洗、去皮,然后晒干或烘干。

《白芍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白芍种植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种植者应严格遵守规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栽培技术,以提高白芍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