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GB/T 45211.2新标准解读,小麦叶锈病防控技术规程详解
《GB/T 45211.2-2025》解读,为小麦叶锈病防控提供新标准,该规程从病原鉴定、抗性鉴定、防治效果评估等方面,详细规定了小麦叶锈病防控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旨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近年来,小麦叶锈病等病虫害的频繁爆发,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遏制小麦叶锈病的蔓延,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我国最新颁布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叶锈病》(GB/T 45211.2-2025),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小麦种植者提供技术指导。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叶锈病》(GB/T 45211.2-2025)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小麦叶锈病防控的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选育、鉴定和推广,提升小麦生产水平,该规程由我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发布,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选育、鉴定、评价和推广,同时也可作为小麦叶锈病防控的技术参考。
术语和定义
规程对小麦叶锈病、抗性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后续内容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抗性评价方法
规程规定了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评价方法,包括田间自然发病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等。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是在小麦生长季节,观察小麦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具体操作如下:
- 选取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在同一地块种植;
- 观察小麦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包括发病程度、发病时间、病斑形态等;
- 根据观察结果,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人工接种鉴定
人工接种鉴定是在人工条件下,通过接种叶锈病菌,观察小麦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具体操作如下:
- 选取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盆栽或田间试验;
- 将叶锈病菌接种到小麦叶片上;
- 观察小麦品种在接种后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包括发病程度、发病时间、病斑形态等;
- 根据观察结果,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病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 选取具有抗叶锈病的小麦品种;
-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品种中的抗叶锈病;
- 根据检测结果,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进行评价。
抗性评价标准
规程规定了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评价标准,包括抗性等级、抗性指数等,根据抗性表现,将小麦品种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规程实施意义
GB/T 45211.2-2025《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叶锈病》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规范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选育、鉴定和推广,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 促进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为小麦种植者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小麦叶锈病危害。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2部分:叶锈病》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小麦叶锈病防控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希望广大小麦种植者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该规程,为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