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045-2014 豌豆标准化生产规程,质量与产量提升研究
《DB64/T 1045-2014 豌豆生产技术规程》旨在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豌豆质量和产量,规程详细阐述了豌豆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为豌豆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助力豌豆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豌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显得尤为关键,DB64/T 1045-2014《豌豆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豌豆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豌豆生产流程,提升豌豆的品质与产量,本文将围绕该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实施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规程背景
豌豆(Pisum sativum L.),作为我国豆科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营养、优良的风味和广泛的适应性而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豌豆的市场需求逐年攀升,我国豌豆生产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技术进步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豌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于2014年正式发布了DB64/T 1045-2014《豌豆生产技术规程》,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规程主要内容
本规程涵盖了豌豆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
-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豌豆的生产、加工、检验、包装、运输、销售和储存等全过程。
- 生产基本要求:涉及品种选择、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
- 加工:包括豌豆的精选、消毒、包衣、干燥等工序。
- 检验:对豌豆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进行检测。
- 包装、运输、储存: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运输条件、储存条件等提出具体要求。
- 质量标准:根据豌豆的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将其分为一、二、三级。
实施意义
DB64/T 1045-2014《豌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升豌豆品质:通过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豌豆的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指标,从而提升豌豆的品质。
- 增加豌豆产量:优良品种和科学管理是提高豌豆产量的关键,本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 推动豌豆产业发展:规范豌豆生产,有利于提升豌豆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豌豆质量,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豌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 生产技术普及率低:部分地区豌豆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导致品质不高,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 加工设备落后:部分加工企业设备落后,影响品质,应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加工水平。
- 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影响品质评价,应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水平。
- 市场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区市场管理不规范,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应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 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 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加工水平。
-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水平。
-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行为。
DB64/T 1045-2014《豌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豌豆质量、提升豌豆产量、促进豌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程要求,不断提高豌豆生产水平,为我国豌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