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芳香胺迁移量检测方法解析与DB13/T 1081.31-2009标准解读
本文解读了DB13/T 1081.31-2009标准,针对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23种初级芳香胺的特定迁移量测定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该标准的具体要求,旨在提高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保障消费者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包装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一过程中,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塑料包装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经济性,在食品包装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塑料包装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如初级芳香胺(PAHs),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此,我国制定了DB13/T 1081.31-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31部分:23种初级芳香胺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标准,本文将对此标准进行深入解读。
标准背景及意义
DB13/T 1081.31-2009标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标准制定的,该标准明确了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方法,旨在提升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涵盖以下塑料品种:
- 聚乙烯(PE)
- 聚丙烯(PP)
- 聚氯乙烯(PVC)
- 聚苯乙烯(PS)
- 聚偏氯乙烯(PVDC)
- 聚酰亚胺(PI)
- 聚四氟乙烯(PTFE)
- 聚碳酸酯(PC)
- 聚酯(PET)
- 聚乙烯醇(PVA)
- 聚氨酯(PU)
- 聚乙烯醇缩丁醛(PVB)
- 聚乙烯醇缩甲醛(PVOH)
- 聚乙烯醇缩丙醛(PVCO)
- 聚乙烯醇缩乙烯醛(PVAC)
- 聚乙烯醇缩(PVBA)
- 聚乙烯醇缩乙醛(PVAD)
- 聚乙烯醇缩(PVAD)
- 聚乙烯醇缩丙烯酸甲酯(PVAM)
- 聚乙烯醇缩丙烯酸乙酯(PVAE)
- 聚乙烯醇缩丙烯酸丁酯(PVAB)
- 聚乙烯醇缩丙烯酸苯甲酯(PVAP)
- 聚乙烯醇缩丙烯酸异丁酯(PVAI)
测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气相色谱法(GC):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样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的峰面积,计算其特定迁移量。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样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的峰面积,计算其特定迁移量。
结果计算
根据测定结果,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3种初级芳香胺的特定迁移量:
特定迁移量(mg/kg)=(C×V)/m
- C——样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的总量(ng)
- V——样品提取液的体积(mL)
- m——样品的质量(g)
DB13/T 1081.31-2009标准为我国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方法,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降低消费者健康风险,推动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23种初级芳香胺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方法对于提高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对该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实施,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