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081.21-2009标准解析,食品包装材料乙二胺迁移量检测方法研究
本标准DB13/T 1081.21-2009解读了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方法研究,通过详细阐述实验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包装材料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DB13/T 1081.21-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21部分: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是我国在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测定方面的国家标准,本文旨在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标准背景
在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本身或加工工艺的原因,有害物质可能会迁移至食品中,乙二胺作为塑料添加剂的常用成分,在高温、高湿等条件下,可能从塑料包装材料中迁移至食品,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DB13/T 1081.21-2009标准明确了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
- 测定原理:采用气相色谱法,通过加热样品,使乙二胺从塑料包装材料中迁移出来,再通过色谱柱分离,检测其含量。
- 仪器与试剂:包括气相色谱仪、天平、烘箱、蒸馏装置等仪器,以及乙二胺、标准溶液等试剂。
- 测定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气相色谱条件设置、标准曲线绘制、样品测定等。
- 结果计算与表述:根据测定结果,计算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并以mg/kg表示。
标准应用
- 部门抽检:依据该标准对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进行抽检,确保其安全性。
- 企业自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该标准对产品进行自检,提高产品质量。
- 消费者判断:消费者可通过了解该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进行初步判断。
DB13/T 1081.21-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21部分: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为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乙二胺与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方法,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未来展望
- 完善标准体系:针对食品包装材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研究,开发新型、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
- 提高检测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提高检测设备的先进性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 强化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DB13/T 1081.21-2009标准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标准实施、技术创新和法律法规建设,我们将共同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包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