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807-2019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2
《DB41/T 1807-2019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探讨》一文对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的方法,为我国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紫花苜蓿这一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逐年攀升,紫花苜蓿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和生态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规范紫花苜蓿的生产技术,提升种植效益,我国正式发布了DB41/T 1807-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807-2019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探讨,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807-2019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探讨,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41/T 1807-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41/T 1807-2019是我国首个针对紫花苜蓿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自2019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详细规定了紫花苜蓿种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推动紫花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

DB41/T 1807-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选地与整地

紫花苜蓿适宜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6.0-7.5的土壤中种植,规程要求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块,进行深耕、翻晒,确保土壤疏松、肥沃,为苜蓿的生长奠定良好基础。

处理

处理是紫花苜蓿生产的关键环节,规程要求对种子进行消毒、发芽试验,确保种子质量,根据发芽率调整播种量,以提高出苗率。

播种

紫花苜蓿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规程要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为2-3厘米。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紫花苜蓿生长的关键,规程要求加强水分管理,适时灌溉,防止旱涝灾害,注意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确保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

收获

紫花苜蓿收获时机一般在盛花期至初花期,规程要求根据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选择适宜的收获时期,收获方式可采用割晒、刈割或机械收获。

DB41/T 1807-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紫花苜蓿产量

通过严格执行DB41/T 1807-2019规程,优化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根据规程要求,合理选择品种、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

提高紫花苜蓿品质

紫花苜蓿的品质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规程要求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关注紫花苜蓿的品质,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发展

DB41/T 1807-2019规程的实施,有助于规范紫花苜蓿产业的生产秩序,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在实际生产中,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紫花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

DB41/T 1807-2019《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认真执行规程要求,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畜牧业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紫花苜蓿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