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助力草原生态建设与质量保障

团体标准 602
《DB51/T 1746-2014 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旨在保障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质量,推动草原生态建设,规范种植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青藏高原广袤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被誉为“绿色瑰宝”的优质牧草——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它又名阿坝披碱草,是高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牧草以其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特性,成为了草原生态构建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确保阿坝垂穗披碱草的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我国特制定了《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746-2014),以下是对该规程的详细解读,旨在为阿坝垂穗披碱草的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

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助力草原生态建设与质量保障,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助力草原生态建设与质量保障,2,技术规程,消费者权益,第1张

《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涵盖了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加工、销售及检验的各个环节,旨在确保产品的品质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共生。

规程核心内容

基地选择 阿坝垂穗披碱草的生产基地应选址于生态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排水畅通、交通便利的区域,理想的海拔在3000-4000米,土壤pH值宜保持在6.5-8.0之间,有机质含量需超过1.5%。

品种选择 选用品质优良、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阿坝垂穗披碱草品种,品种选择需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特点及市场需求。

播种技术 播种前需进行消毒、发芽试验等处理,播种时间多在春季解冻后至夏季前,播种量根据土壤、气候和品种等因素决定,播种方式可采取条播、撒播或点播,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

田间管理 播种后,加强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包括适时浇水、合理施肥、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浇水应根据土壤墒情和气候条件灵活调整,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并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除草宜采用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收获与加工 收获时间一般在植株上部叶片变黄、呈褐色时,收获方式可人工或机械进行,收获后需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加工处理。

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涉及净度、发芽率、水分、杂质等指标,检验方法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包装与标识 包装材料应具备防潮、防霉、防虫的特性,包装规格需符合国家标准,标识内容包括品种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等。

《阿坝垂穗披碱草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为阿坝垂穗披碱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阿坝垂穗披碱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