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28-2005,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产业品质与效益提升秘籍

团体标准 602
《DB34/T 528-2005 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是提升黑糯玉米产业品质与效益的关键指南,旨在通过规范生产技术,确保黑糯玉米鲜穗的品质和效益。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公众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持续上升,黑糯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为了确保黑糯玉米鲜穗生产的规范化,提升其品质与经济效益,我国制定了《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DB34/T 528-2005),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旨在为黑糯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DB34/T 528-2005,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产业品质与效益提升秘籍,DB34/T 528-2005,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产业品质与效益提升秘籍,2,技术规程,第1张

《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DB34/T 528-2005)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黑糯玉米鲜穗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由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起草,并于2005年正式发布实施,该规程全面规定了黑糯玉米鲜穗生产的全流程,涵盖了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及运输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

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上,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挑选出适合的黑糯玉米品种。

  1. 选择的品种应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优良特性。
  2. 引入新品种前,需进行适应性试验,确保其能在当地环境中顺利生长。

播种

播种工作应遵循以下步骤:

  1. 播种时间: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通常在春季3月至4月进行播种。
  2.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2-3公斤。
  3.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株距20-30厘米。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黑糯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用底肥、追肥和叶面肥。
  2.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预防干旱和涝害。
  3. 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清洁。
  4. 植株调整:根据植株生长状况,适时进行去雄、摘心、打顶等操作。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2. 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3.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采收

采收工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采收时间:通常在授粉后25-30天进行采收。
  2. 采收方法:人工采收,避免损伤植株。
  3. 采收标准:鲜穗饱满、色泽鲜亮、无病虫害。

保鲜及运输

  1. 保鲜:采收后,及时进行预冷处理,保持鲜穗新鲜。
  2. 运输: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运输,确保鲜穗品质。

《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技术规程》(DB34/T 528-2005)为我国黑糯玉米鲜穗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严格执行该规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黑糯玉米鲜穗的品质和效益,还能推动黑糯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为黑糯玉米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