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546-2014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导
《淡水小龙虾(克氏原鳌虾)养殖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为DB41/T 546-2014,详细解读了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规范,从选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提供指导,旨在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小龙虾品质。
随着我国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规范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确保养殖质量、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所在,DB41/T 546-2014《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作为我国首个针对淡水小龙虾养殖的省级地方标准,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并分析其在养殖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DB41/T 546-2014 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概述
DB41/T 546-2014《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主要针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技术,涵盖了场地选择、水源要求、苗种选择、放养密度、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质管理、收获与运输等多个方面。
DB41/T 546-2014 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解读
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便捷、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确保养殖环境适宜。
水源要求
养殖用水需满足以下条件: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氨氮含量低于0.5mg/L,亚盐含量低于0.1mg/L,水源应定期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苗种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害、生长势良好的苗种,苗种来源应可靠,避免引入外来病害,苗种放养前应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苗种质量。
放养密度
根据养殖场地、水源、饲料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克氏原螯虾的放养密度为每亩2000-3000尾。
饲料投喂
饲料应选用优质、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饲料,投喂量应根据虾的生长阶段、水温、天气等因素进行调整,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占虾体重的2%-3%。
病害防治
定期对养殖场地、水源、饲料、工具等进行消毒,预防病害的发生,发现病害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隔离病虾、使用药物等。
水质管理
保持养殖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亚盐等,根据水质情况,调整饲料投喂量、换水量等。
收获与运输
根据市场需求和虾的生长情况,适时收获,收获过程中,注意减少虾体损伤,确保虾体质量,运输过程中,保持虾体湿润,避免高温、缺氧等不利因素。
DB41/T 546-2014 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的应用
提高养殖效益
遵循DB41/T 546-2014规范进行养殖,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通过科学管理、合理投喂、预防病害等手段,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
保障养殖质量
规范养殖技术,有助于提高养殖质量,通过严格执行规范,确保养殖环境、饲料、苗种等符合要求,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虾体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DB41/T 546-2014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规范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该领域,促进产业升级。
DB41/T 546-2014《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规范》为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规范,提高养殖水平,为我国淡水小龙虾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