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592-2015 规范解读,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应用与探讨

团体标准 601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本文深入分析了规范内容,探讨了其在奶牛场粪污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我国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提供技术指导。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兴盛,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奶牛粪污处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规范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我国正式颁布了《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深远意义。

DB12/T 592-2015 规范解读,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应用与探讨,DB12/T 592-2015 规范解读,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应用与探讨,2,技术规范,规范解读,第1张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概述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的技术规范,于2015年正式发布,该规范明确了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的总体要求、设计参数、工艺流程、运行管理、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为奶牛场粪污处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解读

总体要求

规范强调,规模化奶牛场应采用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确保粪污稳定达标排放,奶牛场还需建立健全粪污处理设施,保障其正常运行。

设计参数

规范对粪污处理设施的设计参数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效果等,处理能力需满足奶牛场粪污产生量;处理工艺应选择适宜的技术,如沼气发酵、堆肥、好氧处理等;处理效果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工艺流程

规范明确了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的工艺流程,包括收集、储存、预处理、处理、排放等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1. 收集:采用地埋式、半地埋式等收集方式,将粪污收集至储存设施。
  2. 储存:储存设施应具备防渗、防漏、防臭等功能,确保粪污在储存过程中的安全。
  3. 预处理:对粪污进行固液分离,将固体部分进行堆肥处理,液体部分进行厌氧消化或好氧处理。
  4. 处理:根据预处理结果,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如沼气发酵、堆肥、好氧处理等。
  5. 排放:处理后的粪污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方可排放。

运行管理

规范要求奶牛场建立健全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设备、人员培训等,奶牛场还需定期对粪污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监测与评价

规范要求奶牛场建立粪污处理设施监测体系,对处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奶牛场还需定期对粪污处理效果进行评价,确保粪污处理设施达到预期效果。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奶牛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规范推广了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提高了粪污的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的进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规范要求奶牛场对粪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了粪污对周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DB12/T 592-2015 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对于我国规模化奶牛场粪污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奶牛场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粪污处理效果,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