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与防控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 602
《DB62/T 4758-2023 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技术规程》是玉米病害防控的重要指南,详细阐述了真菌性玉米顶腐病的鉴定技术,为科学防控玉米病害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玉米病害问题逐渐凸显,真菌性玉米顶腐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控这一病害,我国制定了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防控玉米病害的重要指导。

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与防控技术规程,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与防控技术规程,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规程背景

真菌性玉米顶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生,该病害会导致玉米顶部叶片枯死,严重时整株玉米死亡,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为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病害损失,我国制定了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真菌性玉米顶腐病的症状、病原鉴定、病害发生程度分级和调查方法。

术语和定义

本规程中涉及的主要术语和定义如下:

  1. 真菌性玉米顶腐病:指由真菌引起的玉米顶部叶片枯死、整株死亡等病害。
  2. 病原鉴定:指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3. 病害发生程度分级:根据病害症状、病原菌数量等指标,将病害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症状

真菌性玉米顶腐病的症状表现为:顶部叶片枯死,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展,最终导致整株玉米死亡。

病原鉴定

  1. 显微镜观察:取病叶组,制作临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
  2. 病原菌分离培养:将病叶组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3-5天后,观察菌落形态特征,进行病原菌鉴定。

病害发生程度分级

根据病害症状、病原菌数量等指标,将病害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1. 轻度:病叶占整株叶片总数的10%以下。
  2. 中度:病叶占整株叶片总数的10%-30%。
  3. 重度:病叶占整株叶片总数的30%以上。

调查方法

  1. 田间调查: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田间调查,观察病害发生情况。
  2. 取样调查: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疑似病株进行取样调查,了解病害发生程度。

防控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真菌性玉米顶腐病的玉米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 适时播种:合理调整播种期,避免病害发生高峰期。
  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4.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来源。
  5. 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6.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病害发生。

DB62/T 4758-2023《真菌性玉米顶腐病鉴定技术规程》为玉米种植者提供了科学防控真菌性玉米顶腐病的重要指南,通过遵循该规程,可以有效降低病害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