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2
《DB13/T 5786-2023 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是一份关于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的技术规范,它详细解读了免疫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应用,旨在为兽医工作者提供指导,提高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效果。

羊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对我国的畜牧业及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我国专门制定了《DB13/T 5786-2023 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旨在对《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操作参考。

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解析,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规范》详细阐述了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的技术要求、实施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旨在指导羊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它涵盖了疫苗选择、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

《规范》主要内容解读

疫苗选择

《规范》明确指出,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工作必须使用我国批准的羊布鲁氏菌病疫苗,疫苗种类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具体选择需综合考虑疫苗的免疫效果、安全性以及免疫程序等因素。

免疫剂量

《规范》规定,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剂量需依据疫苗说明书和实际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活疫苗的免疫剂量为每只羊1头份,而灭活疫苗则为每只羊2头份。

免疫途径

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途径包括肌肉注射、皮射和口服等,具体途径的选择应基于疫苗种类、免疫效果和实际情况。

免疫程序

《规范》规定了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程序,包括初次免疫、加强免疫和紧急免疫,初次免疫通常在羊出生后1个月至3个月内进行,加强免疫每年进行一次,而紧急免疫则根据疫情需要适时进行。

免疫效果评价

《规范》要求,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效果评价应结合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临床观察则主要关注羊的繁殖情况、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规范》应用与注意事项

以下是应用《规范》时应注意的几点:

  1.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确保免疫效果。
  2. 选择合格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与安全性。
  3. 加强免疫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免疫操作技能。
  4. 做好免疫记录,为免疫效果评价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
  5. 密切关注羊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DB13/T 5786-2023 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为我国羊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用的操作指南,相关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规范》,共同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