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DB21/T 3784-2023新标准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新标准DB21/T 3784-2023《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深度解析,详细规定了绒螯蟹生态育苗的各个环节,包括水质管理、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旨在提升绒螯蟹育苗成功率,促进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绒螯蟹,亦称大闸蟹,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其养殖技术和管理规范显得尤为关键,为促进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生态育苗技术,提升养殖效益,我国最新颁布了DB21/T 3784-2023《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养殖户及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DB21/T 3784-2023新标准深度解读,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DB21/T 3784-2023新标准深度解读,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规范背景

绒螯蟹作为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蟹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富含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养殖规模逐年攀升,由于缺乏科学的生态育苗技术,导致成蟹品质参差不齐、病害频发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DB21/T 3784-2023《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绒螯蟹的生态育苗生产,涵盖蟹苗的选种、孵化、培育、出苗等各个环节。

育苗场地

育苗场地应选择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并满足以下条件:

  1. 水源:水质须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温适宜,pH值在7.5-8.5之间。
  2. 土质:土壤为壤土或沙壤土,排水良好。
  3. 设施:具备育苗池、孵化池、暂养池等设施。

育苗材料

  1. 亲蟹:选用健康、无病害、体型大、繁殖力强的亲蟹。
  2. :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方式获取卵。
  3. 饵料:选用优质的浮游生物、微藻等作为蟹苗的开口饵料。

育苗过程

  1. 孵化:卵孵化应在适宜的水温、pH值和溶解氧条件下进行。
  2. 培育:孵化后,蟹苗进入培育阶段,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水温、饵料等。
  3. 暂养:蟹苗培育至一定规格后,进行暂养,为出苗做好准备。
  4. 出苗:蟹苗出苗时,应选择晴天、水温适宜的时段,避免因温度、水质等因素影响蟹苗质量。

育苗质量要求

  1. 蟹苗外观:健康、无病害、体型均匀。
  2. 蟹苗规格:出苗规格应符合市场要求。
  3. 蟹苗存活率:出苗后的存活率应达到95%以上。

规范实施与监督

  1. 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规范的实施。
  2. 育苗单位应定期对育苗过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当地渔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育苗单位的监管,确保规范的实施。

DB21/T 3784-2023《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绒螯蟹养殖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生态育苗技术指导,养殖户和从业者应认真学习并贯彻该规范,提高养殖效益,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