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细菌性晕疫病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应用策略研究解析

团体标准 601
本研究解读了DB15/T 3192-2023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防控技术规程,并探讨了应用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合理应用技术规程,提高绿豆产量,降低病害发生,为我国绿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豆作为我国豆类作物中的重要一员,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深远意义,绿豆细菌性晕疫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绿豆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该病害的发生与扩散,我国于2023年颁布了《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防控技术规程》(DB15/T 3192-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有效策略。

绿豆细菌性晕疫病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应用策略研究解析,绿豆细菌性晕疫病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应用策略研究解析,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15/T 3192-2023规程概述

《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绿豆细菌性晕疫病防控的技术规程,该规程全面涵盖了病害的发生规律、防控措施、监测与调查、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绿豆生产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防控技术体系。

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防控技术规程解读

病害发生规律

绿豆细菌性晕疫病主要由杨氏黄单胞菌引起,主要在绿豆生长的关键时期爆发,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实施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病原菌的数量。
  3.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监测与调查

建立病害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绿豆田块的病害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病害动态。

应急处理

  1. 及时隔离病源:减少病害的传播。
  2. 加大防治力度:控制病害的蔓延。
  3.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

加强宣传培训

加大规程的宣传力度,提高绿豆生产者对该规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优化栽培模式

根据规程要求,优化绿豆栽培模式,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

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病害监测体系,提高病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加强应急处理

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病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病害损失。

推广应用新技术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新技术,提高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的防控效果。

《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防控技术规程》为绿豆生产者提供了一套科学、实用的防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程要求,加强宣传培训,优化栽培模式,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应急处理,推广应用新技术,以确保绿豆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