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
《DB21/T 3956-2024 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分析》一文解读了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管控技术规程,分析了其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玉米品质,保障食品安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随着我国玉米产业的迅猛发展,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原料,其质量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广泛关注,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污染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为了有效控制玉米中DON的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我国制定了《DB21/T 3956-2024 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规程背景及意义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一种由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DON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产生严重影响,加强玉米中DON的管控,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B21/T 3956-2024 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玉米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DON管控措施,降低玉米中DON含量,确保玉米质量安全。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玉米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DON管控。
技术要求
- 玉米种植: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 玉米收获:适时收获,避免雨后收获,减少DON污染。
- 玉米加工:采用先进加工工艺,降低DON含量。
- 玉米储存:选择干燥、通风、防潮的仓库,严格控制储存条件。
- 玉米运输:采用防潮、防霉变措施,确保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检测方法
本规程规定了玉米中DON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质量控制
- 生产环节:对玉米种植、收获、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 加工环节:对原料玉米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 储存环节:定期检测玉米中DON含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运输环节:确保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防止DON含量升高。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实施《DB21/T 3956-2024 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降低玉米中DON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提高玉米产业竞争力
规范玉米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DON管控,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的整体质量,增强竞争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玉米中DON的管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21/T 3956-2024 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管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玉米质量安全、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玉米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管控,确保玉米质量安全,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