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稻虾共作技术规程发布,创新农业模式推动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DB41/T 2620-2024 沿黄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推出,通过创新农业模式,实现沿黄地区稻虾共作,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稻虾共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在沿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了更好地规范稻虾共作的生产技术,提升种养效益,我国正式发布了DB41/T 2620-2024《沿黄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本文将从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实施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规程背景
稻虾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虾类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生态效益:稻虾共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 经济效益: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 社会效益:稻虾共作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DB41/T 2620-2024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沿黄地区稻虾共作生态种养的生产和管理。
- 技术要求:规程对稻虾共作的生产环境、水稻品种、虾苗选择、养殖密度、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 生产流程:规程详细阐述了稻虾共作的生产流程,包括水稻种植、虾苗投放、田间管理、捕捞等环节。
- 质量控制:规程对稻虾共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包括稻谷、虾类的品质指标和包装、标识等。
- 环保要求:规程强调稻虾共作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水体污染等。
实施意义
- 提升稻虾共作技术水平: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稻虾共作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 保障稻虾共作产品质量:规程对稻虾共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增加农民收入:稻虾共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DB41/T 2620-2024《沿黄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宣传和推广规程,提高稻虾共作技术水平,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以下是规程的详细内容:
-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沿黄地区稻虾共作生态种养的生产和管理。
- 技术要求:
- 生产环境:稻虾共作基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区域。
- 水稻品种:选择适宜当地种植、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 虾苗选择:选择健康、无病害、适应性强、生长快的虾苗。
- 养殖密度:根据水稻种植面积和虾苗规格,合理确定养殖密度。
- 饲料投喂:根据虾苗生长阶段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配制饲料,合理投喂。
- 病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病害。
通过以上规程的实施,有望使沿黄地区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更加规范、高效,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