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133-2023标准深度解析,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与生产技术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133-2023标准详细解读了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及生产技术规程,旨在提升草地生产力,本规程涵盖了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草地管理等方面,对提高草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草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与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地的科学建植与高效利用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凭借其卓越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为了规范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建植和生产技术,我国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及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133-202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5/T 3133-2023标准深度解析,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与生产技术,DB15/T 3133-2023标准深度解析,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与生产技术,2,标准解读,技术规程,第1张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及生产技术规程》明确了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建植、管理、收获及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建植和生产。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建植技术

选址与规划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应选址于地势平坦、排水优良、土壤肥沃、pH值适宜的区域,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草地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确保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处理

在草地的建植前,需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播种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播种时间为春季或秋季,播种前,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苜蓿与新麦草品种,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情况确定,一般苜蓿播种量为15-20公斤/亩,新麦草播种量为10-15公斤/亩。

播种方法

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进行播种,条播时,行距为30-40厘米,播深为2-3厘米;撒播时,应均匀撒播,播深为1-2厘米。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应及时进行覆土,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播种后20-30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随后每隔30-40天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以保持草地通风透光。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生产技术

浇水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需水量较大,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春季和秋季为草地需水高峰期,应适时浇水,以满足草地生长需求。

施肥

根据草地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适时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年施用氮肥15-20公斤/亩,磷肥10-15公斤/亩,钾肥10-15公斤/亩。

病虫害防治

草地生长期间,应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对草地的影响。

收获与利用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一般在生长第2-3年进入盛产期,收获时间根据草地用途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般每年可收割2-3次,每次收割后应及时进行补播,以保证草地持续高产。

《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建植及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北方地区苜蓿与新麦草混播草地的建植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提高草地建植质量和产量,为我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