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92-2023标准下小麦腥黑穗病粒识别与分类技术研究解析

团体标准 601
《DB32/T 4592-2023标准解读》对小麦收购中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及病麦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标准的制定背景、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为小麦收购过程中的病麦识别与分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小麦的质量与安全已成为广大农民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腥黑穗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确保小麦收购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我国正式颁布了DB32/T 4592-2023《小麦收购中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与病麦分类》标准,本文旨在对这一标准进行深入解读,以提高小麦收购环节中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能力和病麦分类水平。

DB32/T 4592-2023标准下小麦腥黑穗病粒识别与分类技术研究解析,DB32/T 4592-2023标准下小麦腥黑穗病粒识别与分类技术研究解析,2,标准解读,2023,第1张

DB32/T 4592-2023标准概述

DB32/T 4592-2023标准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小麦收购中腥黑穗病病粒鉴别与病麦分类的标准,自2023年起正式实施,该标准明确了小麦收购过程中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方法、病麦分类标准以及相关检验规则,旨在提升小麦收购质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

观察病粒外部形态

腥黑穗病病粒通常呈椭圆形或纺锤形,表面光滑,颜色比正常麦粒深,在自然光下观察,病粒表面可见黑色或暗色斑点,有时伴有白色霉层。

观察病粒内部结构

将病粒纵切后,可见内部充满黑色菌丝,菌丝呈网状分布,病粒内部组织较正常麦粒松散,易于破碎。

检测病粒水分

腥黑穗病病粒的水分含量通常较高,可使用手持式水分测定仪进行检测,当病粒水分含量超过标准规定时,可判定为病粒。

检测病粒气味

腥黑穗病病粒具有特有的腥臭味,可通过嗅觉辨别,当病粒具有明显腥臭味时,可判定为病粒。

病麦分类

根据DB32/T 4592-2023标准,病麦分为以下四类:

  1. 病麦:病粒含量超过规定标准的麦粒。
  2. 次病麦:病粒含量在规定标准范围内,但存在质量问题的麦粒。
  3. 好麦:病粒含量低于规定标准的麦粒。
  4. 精选麦:经过筛选、清理等工艺处理,病粒含量极低的麦粒。

检验规则

  1. 样品采集:在小麦收购过程中,按照规定比例采集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检验方法:采用标准规定的鉴别方法对样品进行检验。
  3. 检验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对照标准进行病麦分类。
  4. 处理措施:对检验出病麦的批次,根据规定进行处理,如退回、销毁等。

DB32/T 4592-2023标准的实施,为小麦收购过程中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与病麦分类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加强腥黑穗病病粒的鉴别能力和病麦分类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购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小麦收购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农民应严格遵守标准,确保小麦质量安全。

标签: 2标准解读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