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835.1-2023深度解析,开启红鳍鲀工厂化养殖新时代
《DB21/T 3835.1-2023 解读》聚焦红鳍鲀养殖技术规程第1部分,标志着工厂化养殖新篇章的开启,该规程详细阐述了红鳍鲀养殖的各个环节,旨在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红鳍鲀养殖业迈向更高水平。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红鳍鲀作为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珍贵鱼类,其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此,我国正式发布了DB21/T 3835.1-2023《红鳍鲀养殖技术规程 第1部分:工厂化养殖》标准,旨在为红鳍鲀的工厂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助力养殖从业者提升养殖水平,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红鳍鲀养殖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DB21/T 3835.1-2023《红鳍鲀养殖技术规程 第1部分:工厂化养殖》标准由辽宁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起草,主要目的是规范红鳍鲀工厂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养殖环境
- 水温:红鳍鲀养殖水温应控制在15℃~25℃之间,最适宜水温为18℃~22℃。
- 水质:养殖水质应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氨氮、亚盐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应低于国家标准。
- 底质:养殖池底质应选择无污染、质地均匀、透气性好的沙质或泥质底质。
育苗技术
- 亲本选择:选择体型健壮、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的红鳍鲀作为亲本。
- 亲本培育:在亲本培育期间,应保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光照条件,确保亲本健康。
- 人工繁殖: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精率。
育苗管理
- 孵化:在卵孵化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光照条件,确保孵化率。
- 育苗:孵化后,将幼苗移入育苗池进行培育,培育期间,应定期监测水质、水温、溶解氧等指标,确保幼苗健康成长。
成鱼养殖
-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池面积、水深、水质等因素,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 饲料投喂:选用优质饲料,根据红鳍鲀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 病害防治:加强病害监测,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确保成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
养殖设施
- 养殖池:养殖池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渗漏等功能。
- 增氧设备:根据养殖池面积、水深等因素,合理配置增氧设备。
- 水质处理设备:配备水质处理设备,确保养殖水质符合标准。
标准实施与推广
DB21/T 3835.1-2023《红鳍鲀养殖技术规程 第1部分:工厂化养殖》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有助于提高红鳍鲀养殖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应积极推广该标准,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能,该标准的发布,为红鳍鲀工厂化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有望提高红鳍鲀养殖效益,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