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14-2022解读,湿贮玉米技术规程创新与标准化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4
DB23/T 3214-2022规程创新性地规范了湿贮玉米制作技术,强调标准化流程,提升玉米储存品质与安全性,规程涵盖原料选择、处理、储存、管理等多个环节,旨在提高湿贮玉米的利用率,保障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确保玉米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我国最新颁布了《湿贮玉米制作技术规程》(DB23/T 3214-2022),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创新之处及规范要求。

DB23/T 3214-2022解读,湿贮玉米技术规程创新与标准化新篇章,DB23/T 3214-2022解读,湿贮玉米技术规程创新与标准化新篇章,2022,创新,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玉米富含营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在储存过程中,玉米容易发生霉变、虫害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品质与安全性,湿贮玉米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传统储存方式,虽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技术不规范、储存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为此,我国制定了《湿贮玉米制作技术规程》以解决这些问题。

规程创新点

  1. 优化原料选择:规程明确了湿贮玉米的原料要求,包括玉米品种、成熟度、水分含量等,确保原料质量,为后续制作过程打下坚实基础。
  2. 规范制作工艺:规程详细介绍了湿贮玉米的制备、储存、管理等各个环节,包括原料处理、水分调节、温度控制、通风换气等,确保制作过程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3. 创新储存方法:规程提出了湿贮玉米的堆放方式、堆放高度、堆放密度等要求,有效降低玉米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储存效果。
  4. 加强质量检测:规程明确了湿贮玉米的质量检测指标和方法,包括水分、温度、杂质、霉变等,确保湿贮玉米的品质与安全性。

规程规范要求

  1. 原料要求:玉米品种应选择适宜湿贮的品种,成熟度以乳熟期为宜,水分含量控制在25%左右。
  2. 制作工艺:原料处理过程中,应去除杂质、病粒、虫害粒等,确保原料纯净;水分调节时,应根据原料水分含量进行调整,避免水分过高或过低;温度控制方面,应保持堆体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3. 储存管理:湿贮玉米的堆放方式应采用“三面通风、底部垫高”的原则,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2米;堆放密度应根据原料水分含量和堆放方式进行调整;通风换气时,应保持堆体温度和湿度稳定。
  4. 质量检测:定期对湿贮玉米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水分、温度、杂质、霉变等指标,确保湿贮玉米的品质与安全性。

《湿贮玉米制作技术规程》(DB23/T 3214-2022)的发布,为我国湿贮玉米的制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与指导,通过优化原料选择、规范制作工艺、创新储存方法、加强质量检测等措施,有助于提高湿贮玉米的品质与安全性,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湿贮玉米制作技术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