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498-2023,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新举措——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技术规程
《DB22/T 3498-2023》规程提出利用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新技术,标志着绿色防控在农业领域的又一创新,旨在有效保护大豆作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大豆食心虫作为大豆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害虫,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大豆食心虫,我国出台了DB22/T 3498-2023《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规程》,为大豆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背景及意义
大豆食心虫是危害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侵入大豆籽粒内部取食,导致大豆籽粒空瘪、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在短期内降低害虫密度,但长期使用易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大豆食心虫的可持续治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B22/T 3498-2023《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的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手段,降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防治对象
本规程适用于防治大豆食心虫,包括大豆品种为大豆食心虫的寄主。
防治时期
根据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越冬代防治:在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降低越冬代成虫密度。
- 一代防治:在一代幼虫发生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降低一代幼虫密度。
- 二代防治:在二代幼虫发生初期,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降低二代幼虫密度。
防治方法
- 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将螟黄赤眼蜂释放于大豆田,利用其性降低大豆食心虫密度。
- 生物农药防治:选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降低大豆食心虫密度。
-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降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
防治效果评价
根据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情况,采用以下指标评价防治效果:
- 越冬代成虫密度:采用诱捕法或灯光诱捕法,调查越冬代成虫密度。
- 一代、二代幼虫密度:采用人工调查或田间调查法,调查一代、二代幼虫密度。
- 大豆产量和品质:调查大豆产量和品质,评价防治效果。
DB22/T 3498-2023《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规程》为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降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完善和推广该规程,为我国大豆产业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