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279-2023标准下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解析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15/T 3279-2023标准解读》聚焦于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的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该标准详细阐述了锐顶镰刀菌的鉴定流程,旨在提高苜蓿病害防治效果,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苜蓿根腐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已对苜蓿的生长与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作为引发苜蓿根腐病的关键病原菌之一,其防控显得尤为关键,为了确保苜蓿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DB15/T 3279-2023《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标准,本文旨在对这一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DB15/T 3279-2023标准下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解析与应用,DB15/T 3279-2023标准下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解析与应用,2,标准解读,2023,第1张

标准背景

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佳、生长周期短的优质牧草,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苜蓿根腐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制约了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锐顶镰刀菌作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鉴定方法的研究对于病害的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DB15/T 3279-2023标准详细规定了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采集:在病害发生初期,采集疑似病样,如病根、病叶等。
  2. 病原菌分离:对采集到的病样进行表面消毒,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天,挑选出单菌落进行纯化。
  3. 纯化:将纯化后的菌落进行反复划线,直至获得纯菌。
  4. 形态特征观察:观察纯化后的菌落形态、颜色、菌丝特征等,与锐顶镰刀菌的标准形态特征进行比对。
  5.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菌丝中的特异,如rDNA-ITS序列等,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已知锐顶镰刀菌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病原菌种类。

标准应用

DB15/T 3279-2023标准的发布,为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的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病害诊断的准确性:通过该标准,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锐顶镰刀菌,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病害防控策略:根据病原菌鉴定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3. 促进苜蓿产业发展:通过有效控制苜蓿根腐病,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促进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15/T 3279-2023《苜蓿根腐病锐顶镰刀菌鉴定方法》标准的发布,为我国苜蓿根腐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病原菌鉴定,加强苜蓿根腐病的基础研究,探索新型防控技术,为我国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标准解读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