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528-2023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深度解析及实施案例
《DB22/T 3528-2023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旨在规范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规程详细阐述了生态处理技术流程、关键参数及操作要点,并辅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养殖企业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池塘养殖尾水处理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DB22/T 3528-2023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规程》的内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实践。
《规程》全面规定了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方案。
《规程》主要内容
技术要求
《规程》明确了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的技术要求,具体包括:
- 处理效果:尾水处理后的水质需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标准。
- 处理效率:处理设施需满足养殖生产需求,确保养殖尾水得到高效处理。
- 运行稳定:处理设施应具备良好的运行稳定性,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工艺流程
《规程》规定了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预处理:对养殖尾水进行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有机物等。
-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实现尾水净化。
- 深度处理: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技术,进一步净化尾水。
- 达标排放:处理后的尾水达到排放标准,可排放至地表水体或回用于养殖生产。
设备选型
《规程》对处理设施设备选型提出了具体要求:
- 预处理设备:选用高效、低成本的沉淀、过滤设备。
- 生物处理设备:根据处理规模和水质特点,选择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或两者结合的处理设备。
- 深度处理设备:根据处理效果要求,选择吸附、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设备。
运行管理
《规程》对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 运行监测:定期对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确保处理效果。
- 保养:定期对处理设施进行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实际应用实践
工程案例
某养殖场采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建设了一套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设施,该设施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效果显著,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处理后的尾水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实现了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
经济效益
采用《规程》中的技术,养殖场可降低养殖尾水处理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处理后的尾水可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效益
实施《规程》中的技术,有助于改善养殖区域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DB22/T 3528-2023 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规程》为我国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规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实现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