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71-2023标准指导下的早春红芽芋与晚粳稻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解析与应用
介绍了DB36/T 1871-2023标准下,早春红芽芋与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的解析与应用,技术解析涵盖了种植模式、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方面,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轮作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凭借其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显著特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结合DB36/T 1871-2023标准,对“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进行深入解析与应用探讨。
DB36/T 1871-2023标准简介
DB36/T 1871-2023标准,即《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的技术要求、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该标准的制定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解析
种植模式
“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采用一年两熟制,即春季种植红芽芋,秋季种植晚粳稻,具体种植模式如下:
- 早春红芽芋: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亩用种量100公斤。
- 晚粳稻:于9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育秧移栽,亩用种量15公斤。
栽培技术
-
早春红芽芋栽培技术:
- 播种前,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土壤,施足底肥。
- 播种时,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发芽。
- 出苗后,及时破膜,防治病虫害。
- 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防治病虫害。
- 收获前,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产量。
-
晚粳稻栽培技术:
- 播种前,选择优质稻种,进行浸种、催芽。
- 育秧移栽,注意秧苗质量,合理密植。
- 移栽后,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
- 成熟后,及时收割,确保产量。
应用与推广
选用优质品种
根据DB36/T 1871-2023标准,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早春红芽芋和晚粳稻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优化种植模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早春红芽芋和晚粳稻的种植时间,实现周年栽培。
加强栽培管理
严格按照DB36/T 1871-2023标准,进行科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确保作物生长。
推广示范
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开展“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的推广示范,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DB36/T 1871-2023标准下的“早春红芽芋—晚粳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